wyzadmin - 2014/4/30 11:09:20
整理自微博:http://weibo.com/p/1035051191808911
一、职业选择
我喜欢的职业:
1、要工作时间短,这样我在不喜欢工作时,可少干
2、要中等以上收入、要高门槛
4、要国际化
这是为了安全,所有高门槛的工作都不易被替代,(且高门槛的行业也会自我保护,免得太多新人进入破坏信誉),这样拿下一个工作就够了。
门槛低就意味着你要拿下很多专业以便一行不行投另一行。到了美国后,我加一条,所选职业要要国际化。这样你可以在全世界工作,因各国的情况差异很大,你总能找到情况较好的国家去工作。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高门槛,我发现十年是一条线,因医学专业往往要八年,所以你最好把自己的忍耐力再往前推两年,这样就只跟真正的竞争者去争了。
比起创业者来,我认为高技能专业更自由。再强的创业者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在成功前,你必须天天与你的团队在一起,创业者还要铁石心肠,你要真心地觉得那些与你一起加班的人只挣一个活命钱很合理,当你创业失败,你要真地相信别人都会自有办法,创业的本质就是强强联手、独吞成果外加转嫁风险。
这全是高门槛专业带来的好处,任何高门槛的专业都有一个特点,叫做难学易精,你拿下以后,往往就不用再费大力气了,只是小修小补小调即可,这就是高门槛的力量,它特别适合挡住像我这样总是投机取巧的人,比如精算师,我三十岁以前都会开心地去拿它,但现在,我四十六岁,怎么计算拿它都不太划算。
现在你知道什么叫低门槛的专业了吧,就是易学难精,典型的例子就是语言,比如我现在学的英语,你很容易定下一个目标,比如两年看懂美剧,但看懂美剧没用呀,因为你一上学就知道了,看懂美剧和看懂法律书数学书没关系,一个精通英语的人,不得不同时拿下软件、精算、法律、数学、化学、生物等——太难。
我觉得一个人在30岁以前是可以混的,但30岁必须要定下职业方向。
30岁必拿的东西:
第一是对自己的了解
第二是专注的能力
第三是英语,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它们可保证你今后约十年时间攻专业,以便40开始第二人生。
高技能的标志,就是不管什么人,都需用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十年中,他必须保持专注。
【我的补充:
20岁必拿的东西:自学能力,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的基础;当然“自学能力”又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 即必须体系化、流程化去对待学习行为(人的一生中学习时间占多少就决定过怎样的人生)】
当然,你开始得越早越好,若从15岁开始,比起30岁开始的,你当然就赢得了15年,但15岁或15岁以前开始,需要你运气不错,有一个好环境,比如生于大城市父母教育程度高,父母对人生有真正的热情,且肯投到你身上来,若者你本人兴趣单一等等,但那并不重要,因最重要的只是你需保持十年专注拿下专业。
你的失败的风险只有两条,第一是性欲,第二是健康。
性欲会以千万种面目出现,打断的专注,一个电影,一段音乐,一本小说,一个背影,想一个特定或不特定的人,而且有时是一瞬间,有时长达数月,健康问题简直就没有提到中国人的日程上来,这么说吧,你觉得不想学了或学不进去了,多半就是因为不健康。
其余的全是可以在十年的过程中解决的次要问题,比如学习方法、生活节奏之类。我认为30岁开始学并不晚的原因是,那时你已经有了一个报警系统,当你一边自言自语着英语一边向对面的优秀异性看了一眼时,你很清楚那一瞬你是来性欲了,且你已有办法处理它以便不影响你的专注,而15岁开始的人更易失控。
30岁开始,你也会知每天跑步5公里并做100个俯卧撑,学半小时便深呼吸拉伸两分钟,你会严格执行计划,晚睡半小时都不会,因你深知这半小时的代价就是第二天晚起半小时,或是一整天的低效。你也不会特别地沉迷于一些人类情感当中,比如朋友、亲情等,你深知自己面对是最后一次自由的机会,专注才是珍惜。
美国观察的结论:我认为美国人中百分九十以上都不自由,但美国提供了相当自由的机会——目前美国约有两千万人过着相对自由安全的生活。做为中国人,你相当于外来物种,不管你怎么想,本质上你就是一个入侵者,你会争抢美国资源,这其中没有中间道路,你只有挤身于那两千万自由美国人后才能松口气。
很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都觉得美国与中国差别并不是那么大,那是因为你同时处于中国与美国的底层,美国有欺骗性,因有两个形状,从财富分配看,是橄榄形,中产多两头少,但你如果你把知识分配加入进去,从信息社会的角度考量,美国仍是金字塔型,我认为这就是美国人近年来收入两级分化加剧的原因。
人类创造金钱的速度很快,创造知识的速度却没有那么快,互联网的出现第一次把世界的秘密展示出来一些,那就是信息,信息与信息与对象,信息的形式,及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及其发出与接受的形式极度相关。
你要知道的是,你的个人收入表面上是金钱,但背后却是知识,你的产出也是,知识即有效的信息。
现在你该清楚中国与美国的不同了吧:在中国,只要有人轻哼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对面儿就一准儿蹦出一被雇的合唱队用高亢的声音把你压下去,他们冲着你猛唱“他是人民大救星”,
巨量被骗的中国人就一边磨洋工等那大救星,一边瞎猜这个是那个不是——美国人早就没声儿了,他们成天忙着做自己。
美国人早就明白了,如果你不幸落入大多数,我说的是那百分九十,那就是你自己的选择,随着我可以看到更多的英语,我发现美国普通人已无法参与重要的社会话题了,因那些话题全部涉及高水准的系统性知识——有一些通俗节目如TED,请你看过之后再DOWM几本那些发言人写的书吧——他们亲切只因你白痴罢了。
美国人是真客气,他们会把尽量用你听得懂的话向你介绍一些他们自己,但事情实质只是受邀的专业人士才能参加,你有能力发现怀尔斯第一次证明的费尔马大定理出错出在哪儿吗?你没有,那你不在受邀之列,他们在告诉你一件事情之前,已把那件事最苛刻地检验与批评过了——很多事情的深刻意义只有他们知道。
到现在为止,仍有巨量的中国人认为真正的美国人,就是那些与他生活差不多的混混噩噩的人,但你在百科全书上根本就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与成就,你的生活方式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你再蠢也需懂得,是美国的爱迪生令你可拉开电灯,不然就只能被中国老油灯搞得视力模糊,你夜里开门就是一片吓人膝黑。
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美国人才会鼓励他们的人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他们的基础教育已为他们普遍喜欢的事确定了范围,那就是不妨碍别人的事,但你若在中国这么讲,反正我本人最喜欢的事就是不劳而获,且获得越多越好,像妨碍别人这种事情我想也没想过——这,这你们看着办吧——而且你不是也一样吗?
二、英语,必须早拿下
语言问题是我今年才开始注意到的,必须早拿英语,是因为它会占用巨量时间,英语不好就像你视力不好,无论看什么,你总是模模糊糊的,学什么都低效,而英语的基本词汇是五万而不是二万,这五万词语搭来搭来去,构成了我们的现代世界与生活方式,它就像你童年玩的积木,早玩它早搭它是惟一办法。
三、数学是惟一需要精读的科目
反倒是数学我认为是可以有一点投机的,事实上,数学是惟一需要精读的科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背下那些解题方法,数学猛一看像是海洋,跳进去一游发现是一游泳池,每一种数学只能解决某一种问题,就那么几种题型,就那么几种解法,看到过你就会了,看不到的,顶级数学家也不会,它比的是看得多看得细。
很多人不喜欢数学并不是因为笨,是因为喜欢自我欺骗,问你一道政治或生物题,谁都能胡扯几句,数学你没看过的话,真是一句也扯不出来,只是因为数学的针对性太强了,一针只扎一个眼,扎得还很深。当他们没法自我欺骗的时候,就会躲开它,其实多看几遍谁都能会。数学令小骗子们最讨厌的是,它没法蒙。
我从未发现一个总是认为自己正确的人能学好数学的,事实上,这样的人也根本没信心学数学,一般来讲,学数学就是一个纯粹的欣赏别人是如何精彩的过程,你越是能欣赏别人的想法,越是愿意倾听别人自己的人声音,你就越会喜欢它,而一般所谓的倾听不过是通过别人的灵牙利齿去证明或了解自己的想法而已。
因为真正的倾听与质疑过程是同步的,你学数学的时候不易产生真正的质疑,是因为语境被规定的很严格,你没有胡思乱想的余地,如果你质疑并成功了,那么你便开始了解数学了。学进数学有个小标志,就是你会发现习题集的某些解题答案是错的,是你发现的,而且你没有怀疑它错了。你验算一下就会发现你对了。
我认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应该连在一起学,第一遍就在一年内全部拿下,每天要花去六小时以上,(我本人就是一起的,因蠢到学了好几次),第二遍再开始做题,而且一定要把能见到的题型全过一遍,这会令人了解到,原来你会的就是全世界都会的,你不会的,全世界也没有一个人会,得到真理就是这感觉。
对于应用级的数学来讲,所谓学的好,就是看的数学书多,你要像看小说一样看数学书,这时你会发现一件可笑的事,就是你根本找不到那么多书读,你想像中无穷无尽的题型也就那么几种,全被抄在你的笔记本中,你慢慢从那些本子中划去你会的,剩下的越来越少,直至你可以抄到一个本子上,现在你的数学够使了
就是这些数学,可助你一生自由选择职业生涯,你深深地知道比起别人来,你有何无法动摇的优势,这优势的范围是全世界的,无论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使用你学会的那些数学,它可令你去世界各地工作,你在哪里都是为别人工作,但你可选择你的同事,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是四十岁以后才发现它的重要性的。
四、学习
学习是最高级别的享乐,在古希腊 ,它甚至是一种特权,人们必须花去全部身家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中国社会四处弥漫的古代思维无法理解这种想法,但我现在认为这想法很好,只是年轻时没有人告诉我,那些告诉要好好学习的人,自己根本不喜欢学习,他们也没有告诉我要学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时常犹疑该不该把知道的东西告诉中国的年轻人,因我不知我说的有无价值,但我知那些年轻人的父母可能如我父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他们的,最终令他们像我年轻时一样迷茫无助,不知要点在何处——那些比我学识多见识广的父母一般不会把他们所知告别人的孩子,人们总是精力有限。所以我说这些。
我说这些还因我见到那些被打击的人仍然心疼,我认为他们只因没有移动能力才会在一些如拆迁的事情上以死相拼,但你若能移动,便会发现失去的不过是锁链而已,这世界并不真是属于某些人的,尽管人们通过签下的文件,把一些财富与生命时间暂时地放在某些人名下,但绝大多数时候,所有者与占有者是分开的。
五、不求助,不依赖
我年轻的时候,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和委屈,去问前辈们我该如何做,给我的回答是:你要忍,要心态好,要有大局观,以后才能担当大任。我觉得这个回答好有智慧,看来是我太冲动太沉不住气了。后来我看到前辈们把那些溜须拍马男盗女娼之辈扶上马捧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前辈们只会提携和他们一样的人。
做为一个中国人,你最好从小就要树立一个不动摇的信念,那就是不求助,中国有很多古代风俗保留下来,这些风俗的内核一言以蔽之,就是求助,求助实际上是社会上个人活动的粘合剂,令散沙似的个人成团儿,但它同时它也令人产生无边无际的依赖感,这感觉最终会在心理上落实到“我不能”三个字。“我不能”不是直接出现在你脑海中,你要这么想:这个归消防员管,这个归管子工,这个是数学家的事,这个嘛,厨师干最好,这个要找修鞋的,那个找修锁的——其实你要是把胡思乱想的时间用来做一做你认为别人才会干的事,你就会知几乎所有简单的事你都能干——这习惯很重要,因你在克服心理上的依赖感。
克服依赖感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你去恨,那些依赖感强的人,一生差不多都用来恨,但恨是一种非常难以被识别的感情,人们特别喜欢把很多乱七八糟的情感认成爱,但却把真正的恨美化成别的东西,比如不同意、不喜欢、烦啦、讨厌、嫉妒啦之类。恨这种情感真正麻烦之处,在于它浪费了巨量时间,令人无法专注。
在世界上的很多文化里,恨与无能是直接联系起来的,甚至就是一个词语,但中国文化巧妙地把这种联系弱化了,一个恨的人总是有很多理由的,这些理由也令很多人同意,但你细想,恨有什么用呢?它没用,你恨数学,但你仍是学不好它,恨本身就是浪费时间,它令你去寻找恨的理由,令你无法就某事达成进展——
就我的观察,年轻姑娘多被恨与性欲所折磨,除了这两件事,她们15至30岁之间就很少干别的,你打开一个女硕士的衣柜后有可能会惊奇地发现,里面的衣服以与一个村里出来的北漂的相差无几——她们的技能除学习外也差不多,都不会运动,都看不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都不看哲学书,都不花时间思考未来。
实际上她们的全部时间都用来想男人了,当然她们想的方式千奇百怪,有的看美剧,有的逛淘宝,有的给别的女的介绍男朋友,我一生都没有见过一个姑娘走过来对我说:我想买一条帆船去环游世界,现在已经拿下绿卡了,船看好了,还差十五万美元,不过,再工作三年就够了。所有的女人谈的都是男人而不是帆船。这种依赖感是致命的——你想男人就是在编故事,编的还是幻想,想多了,就会依赖你的幻想,如果你想的少,我们社会媒体也会助你去想,这些媒体每一下都直指要害,比如众多的媒体形象,女的用来攀比,男的用来幻想,衣服化妆用来强调那形象,这么恶劣而拙劣的手段只是专门以投其所好来对付那帮傻妹。
“如果有了一个爱我的人生活就会好。”这句话构成的胡扯的解决方案我看是从宗教那边抄过来的,因为它就是一个不需努力就可获得的信念——尽管你看看父母亲朋,看看那些成双成对的人,也没好到哪里去吧?这信念其实反过来也差不多,“如果我爱一个人或别的什么生活就会好”——养只狗试试,看看能好多少
当你被依赖时,起初当然很高兴,但时间长了就会烦,因为它会影响你的发展,当你依赖别人时,那么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总有些依赖成功的例子令人向往,但那是表面现象,人性就是如此:在最亲密一致的人当中,也存在着权力方面的斗争,无论是基督与他的门徒,还是最亲密的爱人之间。
世上没有一件事比另一件更优越,只要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它们就是不一样,你如果去幻想那种一致性,或是什么矛盾的和谐之类的怪事,那么只会占用你巨量时间,而你的生活就是你的时间,那些花钱雇你的人,实际上就是拿去你的一部分生命——事情被想到这里,你也许就能换一个角度看待依赖感这件事了吧?帮我拿杯水来,帮我做这道题,骑车带我一段,你去站队——当你听到这些小小话语、诡计,你应明白说话人的脆弱与软弱,他们只要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么他的生命必被别人支配。你应该自己站队,你让别人为你做一件事,要给别人公平的报酬,不然就不开口,你要自己去做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未来免遭羞辱。
那些羞辱来得如此隐密,密集、强烈,最终甚至叫你认不出那是羞辱,中文里有个词叫命运,我认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可以用羞辱这个词语代替——比如,你看不懂听不懂的所有的一切,它们真正的意思就是把你去除在外,就跟大嘴巴把你抽走是一样的,高数就是。那些你能听懂,却不告诉你的事情也是一样。再说一遍,你从15岁至30岁,每一天都可以开始改变你的命运,改变命运的意思就是尽量少受羞辱——要知道,一个农村人问你面包是什么的时候,你可能有点不耐烦,你对一个世界为家的人说你在河南的老家被强拆了,他可能也会一样不耐烦,这是人之常情——你想少受辱,就必须能对别人有真实确切的帮助。
高技能说的就是这玩艺。比起受辱来,男女关系是很轻的,因你抱着一个同样受辱的人一同哭泣,并不能减少任何一点痛苦,痛苦根本就无法通过分担而减轻,只会满足你的恶意:看,他也被辱了吧!当你处于受辱人群当中时,你就是处于恶意人群中,因为人人都无力助人摆脱痛苦,只有兴灾乐祸才能令人产生存在感。
先要一个人面对世界,然后才是家之类的东西,一个人无力面对的,两个人加起来也一样,所谓的爱,对普通人来讲,一般就是相互索取的游戏,越是嘴上爱爱爱的人要的越多,更可气的是,他们竟花时间为每一次索取想理由——在我眼里,爱就是能力,你付出的只能是你真实拥有的,当你没有时,说什么也没用。这里面最能骗人的就是词语,当一个男人说我会令你安全时,你可能得到的是一把唐山穷人区地下室的新门锁,也可能是伦敦富人区带报警系统的独立豪宅,这中间的差别用安全这个词语根本说不清——说话人的技能才重要的,因拥有高技能的含义之一,就是拥有高标准,用高标准定义的安全更合理。
低技能的本质就是自我沉弱,就是没有拿下高质量服务别人的能力,因此,没有东西可与那些高技能的人交换。你不是买不起,是没东西可换,爱马仕店天天营业,但对你来讲,就跟倒闭了一样,想想世界上有多少对你关着的门,那些好图书馆、码头上的游艇、学术与聊大事的会议,世界各地的美景,没你什么事儿。
你当然可以认为,你不需要那些服务,它们都是奢侈浪费,不过,在这些奢侈浪费与你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豪华游艇的发动机与你的单缸小摩托是同样的原理,它可能还热效率更高,你的住房与豪宅具有原理相同的力学设计,事实上,奢侈与朴素在某种程度上根本就没有边界,只从支付能力这一角度才勉强这么讲。
六、难的知识定价高
人在多数时候总是低估自己的需求,但常识上你很清楚,比如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地中海沿岸转转比在家门口转转更能令人放松——但人们宁可忍一忍,因为去地中海散心花费更多,它需要收入更多,收入更多需要掌握更知识去服务于人,而你想服务于人,但为什么要掌握那么难的知识去服务于人呢?
问题必须想到这里才能被真正的解决——社会为那些高技能定价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它难于被掌握,用大老粗的话讲,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这一点就是我想问题的开始,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毫无头绪的——我就是在这里与你谈话,因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什么是“难”,“难在哪里”,“如何掌握”。好了,如果你一直在追看我的微博,你就会了解我的想法,去美国生活就是我思考的一个例子,我认为世上大约有百分之一的人对所谓的“难事”感到好奇,并且感兴趣,这些人会有意无意间从事这些所谓的难事,当然,他们的收入碰巧也会位于人群中的前百分之一,不管美国社会还是中国社会,难事的本质不会改变
七、活得精彩 Good Story
死亡这件事需要看至少三十本以上的厚书,不然一认真想就令人紧张,说几句轻松的吧——来美国后,我发现中国菜不行,甚至中餐厅就从未进过世界前五十名,穿的也不行,你买过十件以上Brioni之类的就知我在说什么,住的更不行,这一点你真要来美国看看房,行也不行,车贵而差,还没什么好船和飞机——但—
但中国真有行的,如果按十分制,“吃穿住行”这四件事我认为中国最多只能打个及格,六十吧,但一件事八十分没问题:我说的中是那些在美国或欧洲拿下学士以上学位,并开始在那些国家工作的姑娘。这些女学士一直到女博士后有个特点,就是拥有移动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开始弱一点,但十年后情形便完全不同
这一类姑娘偶尔回国时谈吐方面与国内的女人精儿比,会显得傻乎乎的,住二十平的房子,成天打工,即使年薪六七万美元,生活也过得捉襟见肘,但你会发现一些细小的深刻的变化,比如她们当中的很多人已不穿AF了,对拉斯维加斯已不感兴趣了,不到三十岁就在营养师与运动上花钱了,还用英语谈什么过敏之类。
另外还有一些姑娘老大不小的了竟在谈转行,重新上学,重考GRE,没男朋友,开日本破车——这使得国内同龄收入上也差不多的姑娘听了觉得真是——过不了几年情况就会逆转,一般第一个逆转就是在住房面前:占地四中国亩以上的独立住宅,距离市中心半小时以内,有花园,套内面积三百平以上,六十平厨房——
接下来她们像是更傻了,她们竟然不知道马云、王石,不知中国房价,不知道A股,污染,不认识名医,只是聊一些她们的老公、同学、同事、邻居,养娃、养狗、种菜——在你眼里,她们回国时穿得更土了,她们车已换成中档的了,她们已经不太关注年薪保险之类的事了——再往后,她们没花什么力气在孩子身上
我的建议是:设法娶她们——她们是你的新世界,如果你在中国,你最多是60分,而她们是80分——你可能会跟我谈到相貌、身材、感觉——买张机票飞到纽约,把第五大道从头至尾来回走十趟,只是看看街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只看他们的相貌身材与感觉,你一定会对那些东西有新的理解——这方面说什么也没用。
没忍住又贴了一段,我觉得吧,对恐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有事儿没事儿地关注关注,多听听,多看看。实际上,有关死亡,很多聪明人都说过几句,不过人类翻来复去也就那么几句,几个故事,几个想法,你的好奇心很快就会满足,听多了就不爱听了,但你要是没听完,那么越早开始听越好。
http://open.163.com/movie/2014/4/R/K/M9MPLO58F_M9MRNLDRK.html
要非说美国生活有什么要点的话,我认为第一是职业生涯,第二就是房子,为买到一处你满意的房子花上三年是很正常的,别说中国人,美国人自己也需要长达数年时间的钻研,一座房子有很多指标,安全、教育、交通、健康、邻居、食品、风景等等,少考虑一项,你可能就得换整座房,损失很多钱与时间。
一般来讲,中国人常在家呆着的没能力,有能力的在家呆的时间不长,所以对住房的要求并不高,而美国人多是朝九晚五,通勤时间一个小时就算长了,他们差不多每天都有十四小时在家呆着,其中很多人极有文化,所以把家与社区搞成了一个有机体,就我所知,普遍来讲,好像世界上只有美国在住房方面具潜力。
美国是透明国家,你不仅可从网上查出一个小区的房屋价格,更可以查出那小区的安全系数,也就是历年的犯罪情况,接着是那里住的都是什么人,还能查出小区常搞什么活动,当然,像气候啦污染情况啦更不用提,目前中国人多半只看学区房与毫宅,这是在信息极少的情况下比较务实的作法,信息一多,自会改变。
所以,当我前文说的中国傻妹从一座美国大面积住房里走出来以后,你若是不在美国,基本上无法估算其代价,更不知其中渗透着什么生活方式,非要在美国呆上三年,才能略知一二,如果你英语不行,一般来讲,看通一套一百五十万美元的独立住房就很困难,这中间差别巨大,惟一方法是先租着住住看看。
此时,移动能力显得极为重要,中美之间移动看来很难,如果你能在美国东西海岸与中部之间移动,那么你选择房的能力便能极大提升,而住房差不多关系到你百分之八十的生活质量——我第一次在美国看到第一套令我在各方面都满意的住房后,最真实地感情是:我根本就不想与任何人分享,只想先自己住烦了再说。
在中国的任何新地方,无论是洱海边,还是上海某区,你呆上三天一般就想撤了,但美国有大量的地方,呆上一星期就如做梦一般快,你根本就没呆够、甚至没睡够就要走了——而美国的房子更吸引人,在国内,你很少对着房子及周围认真地设计铺装旧硬木地板,RH家俱、体操房、游泳室、网球场、蓝球场,美国会。
是移动能力叫你能如此——美国房子差价巨大,如果你只是用中国的标准,那么即使非常苛刻,通常也能超水平满足,比如美国有很多房子后院私密、大面积、大跨度、单层、双倍以至三倍高顶,大面积玻璃墙——但实际上你看到第二年便会注意到另一类房子:风景房。你即使现在买不起,也会想着以后买一个试试。
风景房在中国很少,我是指那种具备正常安全、教育、医疗、食品、娱乐、运动条件,并且可从家中直接观赏风景的住房,但在美国很多,有的还很便宜,初次遇到令人难以置信,想住的话,惟一条件就是你的能力可令你在附近找份薪水中上的工作,在美国,我听到别人谈到过去住过的风景房时,话里话外都加着感叹
一般来讲,对房子及房内设备不关注的人,收入一般不高,美国也根本不是他们的菜,喜欢热闹的人不可能喜欢美国,因在美国只有真能助人的人才能一点点热闹可言,美国人极珍惜私人生活,美国人追美剧而不太追明星,走遍美国各地,到处是坐在自家门口的小走廊里发呆的美国人,要么就在坐在自己车里看书看景
若你是一个来上学的中国人,必会感激美国人那一套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有的从一百前就开始运作,设施条件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看罢觉得无可言喻,这是人类文明真正开始,它比分享食物更需远见与勇气,美国人不会不懂得不搞图书馆省下钱可以为很多穷人提供衣食,但他们还是搞了图书馆。
你很难理解我为何写下这些文字,你也不知我恨恨地写下时有多窝火,我每写下一行,就想对着谁怒吼:为何二十年前无人把它们写出来?最可气的是有人把中国说得欣欣向荣,我小时候恨不得每天出门都有比我大的人追着我抢劫,差不多每天都能看到一次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在美国这叫不安全要搬家好不好?
八、创意性质的职业最优
以我看,各种信息综合后表明,美国已失去领导地位,这意味着新时代到来了,这时代的可能性在五十年前在罗马就被认真讨论过,但真正实现是从跨国组织及商业公司的兴盛开始的,互联网是火上浇油,它的贡献之一是语言,英语成为世界语,令人类有了共同交流的可能。第二件事是拥有数学描述的科技发展。
第三件事是全球化,它令民族国家的位置再一次降低。第四件事是创意阶层正式被认定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上,与从前的100年比,全球创意能力正被深深地怀疑着,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与信息共享上,但它有可能失败,创意离不开线下组织,因最高级的创意需要长期支持,它是创意制度稳定的结果。
不算1990年的互联网的话,我认为人类在基础领域内的重要发现到图灵机就结束了,计算机扫清人类最繁重的工作:计算。放眼未来,真正可以通过改变人类定义而改变人类这一概念的东西只有一个:人工智能。那是人类的边界,意味着人类利用机器去解决人类无力的思考,而人类的思考能力一直是人类存在基石之一
我以为在这种情况会发展出一种新个人主义,它从中世纪的多技能人士,即游吟诗人,过渡到工业革命初的异化人类——连环杀手,咖啡馆革命策划者,一直到现代的网络黑客,这些人混在真正的创意人群中,在世界各地自由地流动,因国家级的竞争的本质即是创意人才的竞争,只要你能混人才大军你便可自由流动。
从中可看出,高技能人士目前已成为世界的自由人群,人们不受工作时间、地点、制度的约束,甚至不受国家制度的约束,他们相对自由地穿行动各种文化之间,从中吸取他们的创意灵感,从而解决各种问题,他们当中当然也有罪犯,但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却能为他们的罪行提供保护,就如早期封建社会的情形。
我认为生逢这一时代是自由职业者的最大机遇,只要你能进化成创意人士,你便拥有了一种极大的自由,你只需拥有个人或与别人联合的知识产权,便可过上相对超然的生活,你有很多自由时间,这其实是保证你的工作所需,你只需有与专业人交流的能力即可,你需要组织助你达成结果,正是一个运作良好的家庭。
如果你能为创意人群提供必须的服务,我是指那些成果不大的科研、教学、培训人员,管理、市场、财务、法务、医务之类的人士,也有可能得到比创意人才稍差一两级的自由,主要指的是流动性、随机性差一点,但同时,压力也小一点,事实上,文化适应能力,未来会成为一种崭新而实用的能力。
系统而科学训练一个人需20年,令人拥有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与行动力,但你若想不断获得灵感,有可能会依赖于文化适应力,它指的是你能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人们的思考方式,你当然需要多语言能力,甚至可以适应不同的饮食、气候的能力都有用,但我相信人们还是喜欢相对稳定舒适的地中海式气候。
结论很简单,就是成为我前文所说的人——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讲,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意人,或成为全球化高技能人士,是两条可以超越社会发展的快速通道,当然,你有一个最不利的因素,就是没好老师,这需要你比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更加积极主动,更加高效的利用你的资源,长远看,这起步有可能是很好的训练
看过一些聪明人轶事,我认为人必须学会控制使用脑力,冯诺依曼死得过早,拉姆齐也是,人们总是借用他们的大脑思考,问他们一些关键性问题,那些问题正是一亿人共同苦思一千年也想不出来的,而那些冯依曼拉齐姆齐们就会去想,并给出答案,报酬就是道德上的尊敬,他们都被认为是好人,但过早死了。
脑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珍贵的资源,它是你的生存证明,至今人类对大脑的了解几乎为零,我认为对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你的大脑想什么,如何想,人类的身体依靠反射活动便可运作,这方面你与所有人类完全一样,但你的大脑可以建立自我、事物的本质,建立与别的大脑不同的现实,且只有它能令你生存。
冯诺依曼曾当过希尔伯特的助理,你若脑力好,也会被脑力同样好的人发现,并用各种方式使用它,在用脑方面,你最好不要用到头儿,你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多半是因为别人以错误的方式使用大脑,这尤其提醒你不要这样,你要设法令自己不过度疲倦,不头疼,你要试着一点一滴地了解你的大脑,令它能长期工作。
你的脑力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一样的,正因如此,你的生存活动才由你使用大脑的方式决定,社会为你的大脑里种了两只木马,一色情一良心,这两名内奸活动起来,会极大地损害你的用脑能力,特征就是占用你的大脑,它们令你想起来它们时存在感强、有满足感,但能助你达成目标的却是去想概念、逻辑与结构。
而我们这个世界所知的事物的最高效的概念、逻辑与结构,其示例多存在于英语与数学中。从哲学上看,它们最中庸,包念着最多的人类共同同意的部分、同时也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办法最多、最有效的部分。人们总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由亲人、土地、空气组成的,却忽略了它们同时也是被符号一再重构出来的。
九、英语和汉语
英文在基本意思上较明确,这让你有一种学一点是一点的感觉,学中文却要从句读学起,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基本的句子,至今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各种解释,基本上是一种戏弄人的语言,除了叫你失去学习的信心,还会叫你养成一种想怎样就怎样的基本素质,且天马行空方面跟印度人有一拼。
我从小纯粹因无书可读,背了些唐诗宋诗,曾觉得自己懂得汉语,但大学毕业后认识个朋友,家里挂着一些毛笔字写的中国古代诗文,我发现自己从来就没看懂过,接下来到各种中国各种名胜古迹瞎转,同样有很多碑文之类的东西看不懂(当然也有一些看得懂大俗篇)我于是每日睡前通读辞海,结果仍是差强人意。
这里有句实话说出来明知不合适,但我估计太多人都与我有过共同经历,就是当你去看中国古书的时候,发现有太多古人的想法与做法真是非常坏,坏得叫你恶心,除了把书扔了以外,还真是一时半会儿缓不过来,好不容易缓过来了,拾起来接着看,不得不去了解一些蠢想法,接着又是一蠢事,只好再次把书扔了。
英文的情况完全不同,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有质量,英文中有一大类文章可称作学术性文章,即使是几百年前写的,到现在仍然很实用,比如洛克休谟斯密牛顿等等,事实上,这类文章在人的一生中,真是读一本是一本,少读任何一本,你的人生都缺了一大块对于人生意义的了解,而人生确有书中所说的那些意义。
有一些文人特爱拿《说文解字》说事儿,他们从中发现了大量的中文之美之有趣,我的建议是,去买一本,你要是能津津有味地看到一百页,我认为就差不多就可以上新闻联播了,我本人因为虚荣,不想在别人面前显得对中文过于无知,曾买了一本回家看了看,事实上是很多次地看了看——对不起,真看不懂。
随着我在英语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最强烈的感受是:为何我不早点在英语上花时间呢?明明身边有一新款电脑,为什么非要抱着一把中国算盘不放手,还成天抖得哗哗响?算盘那东西当然比电脑好掌握,背几句口诀就使上了,而且会使后新人很快就能超老人,但那东西能做的事情太少了——当个幼儿玩具挺合适的。
很多人不学英语的原因也许如我从前,首认为自己中文不错,第二认为有用的或重要的英文都已被译成中文,想看可以用中文看——两件事都错了,我认为你能把一种语言使得不错,标志是首先你能用它理解重要的东西,其次是你能用它表达重要的东西,所谓的重要的东西,是相对于所有人而不是只对你自己。
问题于是转换成,如果你有十年时间,每天拿出四小时,你是学习中文还是英文?我觉得多数人仍会选择学中文,尽管多数人的中文水平到高中就停止了,但仍会以为中文更易蒙混过关,只要你置身于中文粗浅的人当中即可,但实际上你应该知道,你会的真的不是什么中文——而是,怎么说呢,一声中国口哨儿而已。在所有有关学英语的闲谈中,最叫觉得胡扯的一种想法就是学了以后用不上——在你没学会以前,你怎么知道用不上?就我所知,所有的人类能力,只要一个人努力后得到了,必会使一使,即使一些很坏的能力都是如此,为什么单放着英语不使?实际上当你学会了去使的时候,就会发现你有机会令生活向前走几十年。